再見葡萄之春──再春的有機之路
台中的淺山區一直是家喻戶曉的水果重要產地,栽培果樹面積高達兩萬公頃,約占全台13%,以霧峰、太平、東勢、石岡、新社,甚至連接苗栗的卓蘭、大湖等地區,氣候適宜,水源豐沛,使此地的青果品質穩定而甜美。
外銷日本的重量級葡萄
新社過去為平埔族之舊社,經過多次移民後,成為今日的「新社」,以果樹及菇產業負盛名。新社境內的白毛台台地,便為著名的巨峰葡萄產地,海拔約700公尺,這裡緊鄰大甲溪河床,伴隨每日河岸吹來的風,使日夜溫差特別顯著;且地勢較高,排水良好;水源來自白冷圳等良好的農業條件,造就了糖度容易集中、轉色黑亮、香氣濃郁等葡萄的先天優勢。也因此,白毛台葡萄過去多以外銷日本為主,甚為珍貴。
葡萄海中的一點亮光
然而,滋味甘醇、甜蜜,人見人愛的紫黑色果實,即使占盡先天優勢,依然是種不易栽培的作物。不只工序繁複,疏果量大,施肥用藥管理等個個是門檻,差一點點便使葡萄風味、果實硬度,甚至保存時間大打折扣。特別的是,白毛台約有50公頃的葡萄園,僅僅6分地,比例上猶如米粒般大小的耕地,種著有機葡萄。這在技術上與大環境上看來更是難上加難!仲再春先生,就是這小小有機葡萄園的主人。
婚前從未見過葡萄 卻能夠種出有機葡萄的男人
年約六十來歲的再春,是屏東的眷村人,與太太沈氏結識前,從來沒見過葡萄。婚後在白毛台定居,太太娘家過去恰為在地的葡萄人家,使再春思考務農的可能性,與太太攜手購置面積不大的葡萄園,從慣行農法開始學習栽種葡萄。到民國1994年時,再春的葡萄已達農藥殘留零檢出的標準,慢慢的,他們認為有機耕種會是一條可行的路,且自己的健康也非常重要,決定逐年降低對農藥化肥的依賴。最初的三年是陣痛期,仲太太回憶當時,直說產量少的可憐,葡萄酸,轉色又不美,還死了很多果樹。
十來年的耕耘 有機不再只是有機
一張有機認證的薄紙得來不易,後來為了要外銷日本,2009年甚至申請美國QCS的有機檢驗,使再春的有機葡萄再次受到肯定,讓他得到不少鼓舞。再春的有機葡萄,已耕種十幾年,果園裡一片翠綠,除了旺盛的青草,還出現老鼠洞,趁機享用甜美的紫色寶石,再春說:「一般有機田區的有機質大約3%,我的田區有7%。」多年來的肥份累積,及無農藥化肥的破壞,這片小小的果園,展現著不凡的生命力。
甜蜜卻不扎喉的自然風味
品嚐再春的葡萄,只能用「驚豔」來形容。順口的香甜滋味,甜蜜而不扎喉,那是一種大自然的味道,芬芳的果香,濃厚的果粉,還有深邃的紫黑都令人難忘!唯有因為有機栽培,難以防範全面的病害,少數果粒有晚腐病的情形,卻瑕不掩瑜,這樣紮實的好果,蘊含的不只是對品質的要求,還有仲家夫妻對環境的責任與對消費者的互信互賴。
支持友善環境耕作 農業的春天到來
農業,並非只端看產值,看銷售,還有更多不顯眼的附加價值,如:累機土壤有機質、對下滲水資源的保護、生態物種多樣性等等,雖然因此而提高了農產的成本,但支持他,也支持了整個環境。當我們一口一口將紫黑寶石吃下肚,彷彿從這片有機葡萄園,看見了農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