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限定.夏日氣息──從2016愛文芒果思考極端氣候農業風險
日頭漸烈,炎炎夏日到來這時便想來一口冰涼香甜的芒果消消暑氣。這大概就是副熱帶國家的幸運吧!夏季有如此令人期待的美好。枋寮鄉位於屏東的沖積扇平原上,肥沃的土壤早期以稻米為主要作物,如今則是芒果與蓮霧的主要產區。據過清朝時期有許多漳泉居民遷移至此,以伐木為業,搭建木板屋居住形成聚落,因此稱作「枋寮」。
傳承家族果園 繼承愛文好滋味
座落在枋寮淺山區的大熊農場,愛文芒果樹占滿半個山頭,綠草依坡而生。此時正準備開始除草的鄭睿謙停下手邊的工作跟我們聊起果園的點滴。睿謙五年前回到家鄉接下父親的果園,他訴說:「其實是捨不得父母親年紀大還要做這粗重的農活,老人家又不放心交給外人管理,所以就自己跳下來做。」睿謙單純耿直又孝順的心腸,為他開創了新的人生里程碑。
不用除草劑的堅持 種出安心愛文
既然接下了果園,用自己的方式耕種也是新挑戰。睿謙過去從事水電工程,運用所長,他親自為果園架設專屬管線,大幅減少勞動工作,也可以更精準的給作物所需的水分、養分。自從果園交到睿謙手上,他開始堅持不使用除草劑。比較效益與人力成本,睿謙更在意的是除草劑對果樹與環境的影響。病蟲害防治依據國家植物保護手冊中的準則進行果園的田間管理;施肥則是以有機肥、化肥搭配交互使用;採收前則停藥一個半月,希望自家農產品不只香甜,還要安心。
期待自創品牌打開通路
務農這個職業的兩大命題在於生產與銷售。然而,經過繁複的栽培過程與氣候風險,最終的銷售階段往往是擊垮小農的最後一根稻草。過去,睿謙大哥的愛文芒果多交給農會、中盤、果菜市場收購,雖然有多方的通路,但始終沒有辦法自己決定價格。當市場價格崩盤時,小農一點挽回的權利都沒有,僅能受市場宰割。睿謙返鄉以來,一直希望可以建立自己的銷售管道,將自己的芒果直接賣給消費者,開創自家品牌形象與固定客群。
2016的農業災難
今年(2016)初來了一波讓大家都難忘的霸王級寒流,當多數民眾瘋賞雪時,遠在產地的農民們卻各個眉頭深鎖。冬轉春,正值芒果花芽分化期,多數的芒果花芽凍傷,加上寒害過後透南風,溫暖的南風又把「嫩芽」燒了一遍。花期接踵而至的災難,導致授粉不全、結果率低落。五、六月,當你駕車駛過高屏區的鄉間道路,本該結實累累的樹頭,今年(2016)只能看見稀疏的套袋。睿謙的芒果在寒害期間正好僅冒出花苞,尚未開花,受損沒這麼嚴重,但原本十萬斤的採收量也銳減至三萬斤,儼然是一場台灣農業的災難。
看天吃飯 天災救助金緩不濟急?
所謂「農業靠天吃飯」,氣候是決定農產量及品質的關鍵,往後可能將面臨越來越極端的氣候,台灣農業該如何因應這項難題與挑戰?
台灣目前仍多以天災補助機制為主,每當天災造成農業損失,經過產地評估,便已發放救助金的方式企圖安撫損失慘重的農漁民。然而,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末端救助,不但救助款發放程序緩慢,且災損評估爭議大,對農漁民難以產生實質有效的幫助,也對政府財政造成莫大壓力,此舉絕不可做為解決農漁業災損的唯一解方。
自力救濟式的農業保險 災損新解方?
除了救助性質的補助款,目前政府與民間企業合作推行農業保險,2016年以高接梨作為試辦項目。目的是為農損提早做準備,如發生氣候災害得以自力救濟式的補償損失。但保險的保單費用式算法與風險成正比,以今日的氣候風險來看,保單費用將是普遍農民可以負擔的嗎?雖然農業保險也是分攤農業風險的一種方式,卻總有種打不中核心問題的感覺,該如何更細緻的平衡是台灣農業發展與農民生計,或許可參考德國「綠色補貼」(註一)的方式,將補助轉為預防性、鼓勵性質,有效地提升農民對環境保護的動能,降低農民獨自承擔風險的比例。如何有效地提升台灣糧食自給率,提高務農意願?政府應該好好思考。
註一:綠色補貼報導請參考http://ppt.cc/9Pq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