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則,讓環境恢復生機-燕巢有機蜜棗
燕巢位在高雄市中西部,處於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境內阿公店溪流域的石灰岩土質,富含許多礦物質與微量元素,優越的環境條件,孕育出許遠近馳名的水果,其中「芭樂」、「棗子」、「西施柚」被視為名冠全台的「燕巢三寶」。
▲楊大哥看見慣行農法對土地的影響,希望以身作則,以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愛護環境。
以身作則帶頭示範
楊大哥是土生土長的燕巢農家子弟,小學畢業即離開故鄉當學徒,出社會後則開重機械與怪手當主業養家。他表示,離鄉前曾經幫父親務農,記憶中那時候的田裡有青蛙,水溝裡有魚有蝦,各種昆蟲都隨處可見,但後來發現近年來的慣行農法為了求快求收穫,讓原本的自然生態都消失了,在難過之餘,他想起祖傳的農地棄置已久,出於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在36歲那年決定以身作則,回鄉種植無農藥棗子,期望透過自己的力量影響更多農友改變農法,讓環境恢復生機。
▲棗子授粉著果的時候若遇上颳風下雨,整年的心血就白費了,只盼老天爺能賞口飯吃。
▲楊大哥與太太用心管理棗園,希望土地回歸自然,與生態共生共存。
富含有機質的團粒土壤更利於根系生長
走進楊大哥搭建的網室,棗子樹與雜草形成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腳下踩起來如地毯般鬆軟,他表示,草生栽培不僅幫助土壤保濕,更讓生物有良好的棲息地,而且除下來的草就是天然的養份與有機質,他隨手抓起一把泥土搓揉,可以看見土壤被有機質「黏」成一個一個小球狀, 顆粒孔隙較小的可以保水,孔隙較大的可以透氣,這種顆粒結構讓土壤呈疏鬆狀態,有利於植物的根群發育。
▲用人工的方式將草割除以後,它就是天然的養份,也增加了土壤的有機質。
▲好的土壤有所謂的團粒結構,不僅可以保水,更讓植物的根系有更好的生長空間。
▲定期將網室的破洞補起來,這樣就不怕蟲子跑進來了。
▲蚯蚓吃進的腐爛有機物經過消化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其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養分,使土壤更肥沃。
為本土棗樹找出新的生命力
為了追求更高品質的棗子,楊大哥將本土種的青棗嫁接「雪蜜棗」進行品種更新,約一月個後再從中選留生育良好的新梢做為當年主幹,細心的呵護它直到開花著果,動員全家人替棗園蓋上網子,才來到重要的疏果作業,他表示,若確實進行疏果工作,會讓棗子分配更多的養分,收成時才能確保果實飽滿、汁多香甜。他另提及,蜜棗的枝梢因修長所以很脆弱,非常容易折裂,所以他在果樹四周搭設支架,將有利於支撐脆弱的枝梢,避免被風吹斷。
▲以本土種的青棗嫁接雪蜜棗,甜度與水分比一般棗子還要更高。
▲棗子受果實蠅危害嚴重,就算搭建網室管理,也是有部分果實被叮咬得坑坑巴巴。
▲楊大哥在棗園中架立許多防風支柱,避免枝條被風吹斷。
▲楊大哥在棗樹下種各種葉菜類,收成後可以加菜,吃得健康又安心。
秉直著自然虔誠的心與萬物共生
楊大哥的用最友善的方式管理果園,運用生廚餘與土壤拌勻,蓋上帆布讓它自然分解發酵,經過六個月自然熟成,就成為最天然環保的有機肥。且遵循有機農法,僅用乾餌劑與DIY的誘捕器防治果蠅,雖然有些棗子被叮得坑坑疤疤,但是看見蜘蛛、毛毛蟲、椿象等昆蟲自在的逛大街,或是樹蛙在枝條上跳來跳去,代表這片土地孕育著許多生物,且每個物種在環境中都有其重要的角色,唯有堅持初衷,將產能擺一旁,秉持自然虔誠的心與他們共生,才能形成週而復始的良性循環。
▲DIY的環保捕蟲器,誘捕多種的趨光性害蟲。
▲有機棗園成為樹蛙的棲地,偶爾會在樹叢中發現牠的蹤影。
▲利用回收的生廚餘製成有機肥,環保又健康。
▲使用乾餌劑誘捕果實蠅,避免牠叮咬果實或下蟲卵。
▲楊大哥利用疏下來的小果、畸形果作為堆肥的材料。
▲蓋上帆布經過半年時間發酵分解,就成為供給棗樹養分的有機肥。
實現有機蜜棗夢
楊大哥種的有機雪蜜棗外型較渾圓,顏色偏淺綠,外型極像青蘋果,果粒雖然不大,但口感嘗起來像雪梨般的香脆爽口、不粗不澀、果肉細緻多汁,保有天然的風味,他表示:「只要能對土地好,對環境好,也回饋到棗子的品質,照顧到消費者的健康,我努力的一切都值得了。」
▲一整車的新鮮棗子,準備分級裝箱出貨囉。
▲椿象將毛毛蟲當作食物,是農夫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