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鄭大哥純正黑麻油
台灣傳統製油產業
「油」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民生物資,根據歷史資料,台灣農業社會早期,食用油大多以植物豆類、胡麻籽、油茶籽為主要材料,並以物理壓榨法最常見,當時動力來源是牛、馬等獸力或人力,直到日治末期改良為機械式榨油,興盛時期全台榨油行業曾經高達三百多家,大多分布在油料作物生產重鎮雲嘉南一帶。
▲本產黑芝麻產地,大多分布在油料作物生產重鎮雲嘉南一帶。
▲飽滿、皮薄、油脂豐富、香氣濃郁等特性都是台南1號黑芝麻的品種特性。
▲黑芝麻於成熟過程中,蒴果內種子的顏色會由白色轉變為黑色。
食安危機喚醒沈睡的味蕾
鄭大哥是土生土長的嘉義人,他的父親早在民國六十年左右,就在六腳鄉蒜頭村從事製油工作,耳濡目染的製油工藝,為日後專業打下穩固基礎。鄭大哥表示,小時候經常看到大家自備容器來買油,製油的香氣是陪伴他成長的重要回憶,但這些年因農村人口外移、開放大豆進口、大型油廠興起等多種因素,使傳統製油一度式微,直到前幾年的食安風暴,讓逐漸沒落的油車間重新燃起一線生機。
▲人工採收的下來的芝麻桿,需要紮綑成一束一束準備曝曬。
▲透過日曬果莢自然乾燥裂開後,再由人工打落粒粒芝麻。
▲ 打落的芝麻混雜許多落葉、莖枝及雜質。
憶油未盡胡麻飄香
每年隆冬之際,來到位在蒜頭村的油車間,可以看到周邊的芝麻田正在進行採收工作,鄭大哥表示,用來製油的品種以「台南1號」胡麻為主,它的色澤不像進口胡麻般烏黑亮麗,側面看呈現霧霧的灰色,但「飽滿、皮薄、油脂豐富、香氣濃郁」都是它的優點,從播種到採收完全不施農藥、化肥,自然熟成人工採收,再將芝麻桿紮綑成束鼎立,透過暖陽日曬,果莢自然乾燥裂開後,人工打落粒粒芝麻,篩網去除落葉、莖枝及雜質,才能裝袋送進冰庫維持品質,等待製油的日子到來。
▲使用篩子將不需要的雜質過濾,就能取得最優質的芝麻。
▲台南1號黑芝麻色澤不像進口胡麻般烏黑亮麗,側面看呈現霧霧的灰色。
▲芝麻具有容易氧化的特性,常溫保存容易變質,必須放置凍庫保持風味。
認識製油工藝
將一袋袋的芝麻倒入進料口,輸送至鍋爐不斷翻炒淬鍊,轟隆隆的機器聲迴盪在油車間,接著來到粉碎的步驟,芝麻經過機器上方的通道落下,透過炊蒸讓油水分離,將蒸熟原料填入圓型模具,再使用進口的襯紙包起來壓成餅狀,最後將鐵餅依序地放入壓榨機,放滿之後啟動機器就能藉由壓力榨出油脂,裝瓶之前採用無過濾傳統沉澱工法,取最晶瑩剔透的頂級油品,完全無添加物,健康、安心又美味。可別看鄭大哥俐落的動作好像很輕鬆,小編經過親身體驗,鐵製的模具每塊將近四十公斤,光是壓兩塊餅就滿頭大汗,且為顧及品質,製油過程不能開空調與電扇,由此可見製油過程的高勞力,並非想像中那麼容易。
▲以淺火焙炒芝麻,全程掌控焙炒時間與溫度,再進行粉碎的步驟。
▲芝麻經過機器上方的通道落下,透過炊蒸讓油水分離。
▲把蒸熟的原料填入圓型模具,再使用襯紙包起來壓成餅狀。
純粹冷壓鮮榨的好風味
傳統油車間的製程,在炒、蒸的溫度最多也只到100度,較不會破壞原料的成分,油品相對穩定,因此也稱為冷壓初榨;榨油剩下的芝麻粕農友搶著收去堆肥再利用,花生粕可以用來當作魚餌,而苦茶粕則是在農地翻土時混入,來預防福壽螺生長,或是魚池抽乾曬池時,作為天然的消毒劑,從頭到尾確實的物盡其用,充分展現老祖先勤儉智慧的美德。
▲將重達十幾公斤的鐵餅依序地放入壓榨機定型。
▲將鐵餅依序地放入壓榨機,放滿之後啟動機器就能藉由壓力榨出油脂。
油然而生的土地情懷
傳統產業是許多現代工商業的基礎,因此製油可說是地方文化的一部份,鄭大哥傳承父親的精神,在地方上深耕五十年,也將油車間、農民和消費者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希望多多消費者支持在地的傳統製油工藝。
▲榨油後剩餘的餅狀芝麻粕、花生粕、苦茶粕皆能回收再利用。
▲ 鄭大哥傳承父親的精神,在地方上深耕五十年,也將油車間、農民和消費者緊密地連結在一起。